只有一个彼得•林奇
——读彼得·林奇《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彼得·林奇在其掌管麦哲伦基金的14年里(1977-1990),年复合收益率超过29%,是华尔街历史上共同基金的传奇。期间基金规模从2000万美金增至140亿美元,几乎靠一己之力成就了富达投资,为无数投资者所崇拜和敬仰。
读完两本书之后,彼得·林奇留给我最大的印象有五点:一是超级勤奋,每月走访50-60家公司,一年500-600家公司,阅读700份年报,担任基金经理期间,前期不休假,后期休假也是为调研公司,二是超级灵活,彼得·林奇是超级分散的投资者,他每年都买入和卖出大量的股票,换手率极高,这点和芒格、巴菲特非常不同,但值得重仓的优质股票,他也大举买入长期持有如克莱斯勒,三是重视常识,不盲从,喜欢在冷门行业中发现超级牛股,如对储蓄贷款协会的考察与思考,四是喜欢从生活经验中寻找优质标的,比如对零售股、餐饮股的选择,重视从现场体验中感受产品和服务质量,五是不受条条框框限制,“投无禁忌”。只要是符合他的投资标准的公司,他都可以买入,不分行业、不分区域、不分规模。不难发现,彼得·林奇是“唯智慧至上”的投资者,这是他和其他投资大师的共同之处。
从道的角度看,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体现在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里,逐条点评如下:
法则一:投资很有趣、很刺激,但不下功夫研究研究基本面很危险。
点评:从估值模型上看,基本面决定两个因素,盈利能力和风险溢价。
法则二:业余投资者的优势在于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即可战胜专业投资者。
点评:能力圈的概念,只有投资自己懂的行业或公司,才有机会获胜。
法则三:尽管市场被专业机构投资者所主导,但业余投资者更容易战胜市场。
点评:在林奇的定义中,他自己退休后,也属于业余投资者。之所以他们更容易战胜市场,是因为所受限制少,资金量小,更容易操作。
法则四:每只股票后面其实都是一家公司,要弄清这家公司如何经营。
点评: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所强调的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的概念。
法则五:短期内,企业业绩可能和股价不相关,但长期内,企业业绩和股价一定相关。弄清这点,耐心必将有所回报,选择成功企业方能投资成功。
点评:市场先生的概念。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法则六:持股要弄清楚基本面如何,想明白持股理由。
点评:错误的持股逻辑将导致惨重的失败。比如多数业余投资者持股理由是因为“被套了”。
法则七:想着一旦赌赢就会大赚一把,于是大赌一把,结果往往会大输。
点评:赌徒心态最可怕。如2015年股灾里的“杠杆客”。
法则八:业余投资者不应该跟踪太多股票,精力有限。建议8-12只股票。
点评:深度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风险比。
法则九:如果找不到值得持股的股票,就应该远离市场。
点评:如赵丹阳在2007年5.30前清仓。不跟风,不为买而买。
法则十:永远不要投那些不了解财务状况的公司,尤其是资产负债表。
点评:这是针对业余投资者而言,专业投资者一般不会。
法则十一:避开那些热门行业的热门股。冷门行业和没有增长的行业中的卓越公司往往会成为最赚钱的大牛股。
点评:回想此前学过的逆向投资策略。冷门行业和没有增长的行业,往往受到市场的忽视,一旦业绩回暖,估值将快速提升,成为大牛股。所有大牛的共同都离不开估值的大幅提升,而估值提升的触发因素,往往是行业回暖和业绩的改善。
法则十二:对于小公司股票来说,你最好躲在一边耐心等待,等到这些小公司开始实现盈利时,在考虑投资也不迟。
点评:回想邱国鹭提出的“成而后战”。在美国资本市场,有大量的小企业,类似于现在新三板的企业,甚至比这些企业更小。
法则十三:投资困境反转性公司,有两个标准,一是有能力度过难关,防止破产,二是等到行业复苏信号出现。
点评:对于周期性行业和企业而言,非常难以把握具体的复苏时点,应该有一套系统的观察和衡量方法。
法则十四:业余投资者找到优秀的股票,要集中投资,不应该过于分散。
点评:林奇作为共同基金经理(公募基金),对单只股票的投资有限制,因此必须分散投资。但事实上,真正为林奇带来巨额利润,也就是少数集中投资的股票。因为,投资者要立足于打大战、打歼灭战,寻找大猎物。
法则十五:在任何地方、任何行业,业余投资者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和细节观察,比专业投资者更早寻找到卓越的公司。
点评:业余投资者的优势来自比专业投资者的观察更聚焦。
法则十六:对于有准备的投资者而言,股市大跌是好事,带来绝佳买入机会。
点评:所谓的准备,包括对标的的跟踪、现金的准备、心理准备和系统性地对市场的理解等。
法则十七:所有人都可能具备投资成功的知识,但有些人不具备投资成功的胆略。读股票下跌过度恐惧的投资者,不应该投资股票。
点评:天下有胆者多,有识者亦多,有胆有识者鲜亦。
法则十八:资本市场总是有事让人担心。不要被媒体报道和悲观评论吓到。只要公司基本面没有恶化,就不要因恐慌害怕卖出手中的好股票。
点评:所有投资者都面临恐惧的问题,尤其在当前,经济问题重重,股票市场多数公司估值高企,在前路茫茫中,保持淡定心态和足够自信至关重要。在任何时候,世界都是问题重重,但回顾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大趋势向上,办法总比问题多。
法则十九:没人能预测股票市场未来走势、利率变化和宏观经济变化,将注意力放在所投资的公司上。
点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选股方法不是截然对立的,不同行业和类型的公司,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同,行业复苏的多数背景是宏观经济复苏。投资无法忽略经济周期,更无法忽略宏观环境,我个人越来越感受到,将注意力放在所投资的公司上,其本身就应该包含对经济周期的理解和对行业、公司发展阶段的理解。片面地看待,只关注公司,忽略宏观环境,这种观点害死人。如2007年买入万科,停牌前才能解套。
法则二十:在股市中,总能找到业绩良好却被专业投资者忽略的好股票。
点评:对于股票数量足够多,资本市场规模足够大,投资者足够成熟的美国资本市场是这样,但对于股票数量较少、投资者不够成熟、股票和指数同涨同跌得中国股市而言,在某些时点可能就不见得。但付出总会有回报,这是普世真理。
法则二十一:不研究基本面的投资,如同打牌不看牌。
点评:显而易见,与前文重复。
法则二十二:对于优秀公司而言,持股时间越长,回报率越高。
点评: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是烂公司的敌人。
法则二十三:有胆量投资股票,却没有时间,可以买股票型基金。
法则二十四:如果有条件,可以投资海外的股票市场。
点评:不熟不投,不建议轻易草率投资海外市场,看看前几年业绩惨淡的QDII基金,就知道,没学会走就要跑,会死得很惨。
法则二十五:长期来看,持有精心挑选的股票组合收益率会高过债券组合。
点评:股票长期收益率高于债券,回顾《股市长线法宝》这本书的结论。
以上就是道的部分。林奇在这两本书里,也对很多行业做了分析,我称为是术的部分。
一、零售业。
快速扩张,单店盈利能力增长,是推动股价上涨的主要动力。如沃尔玛、美体小铺、2004年至2007的苏宁等。
二、房地产。
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投资者应该从利空中寻找投资机会。如2008年世邦魏理仕股价跌至极点,随后反弹20倍。
三、低迷行业中的优质公司(沙漠之花)。
如前文所述,一是要度过难关,二是等行业复苏信号出现。这种被市场忽略的冷门行业,往往出现大牛股。
四、储蓄贷款协会。
林奇特别注重管理层品质,骗子、贪婪者都应该回避。重视坏账率、资本充足率、风险控制措施等关键指标。
五、周期性行业。
低PE时卖出、高PE时买入。实际上,周期性行业应该看PB,低PB买入,高PB卖出。
六、公用事业公司。
以困境中的核电站公司为例,只要能够度过难关,即可在低位介入投资。
除上述案例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到私有化、合伙制公司、共同基金上市公司等,因为这些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都没有对应的个股或案例,因此不再赘述。
作为基金经理,林奇还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基金经理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技巧,如怎么样建立信息渠道、错过大牛股时的心理感受、个人追求极致的性格等,这些对于想成为基金经理的读者大有裨益。
最后一部分是我个人读完这些书的反思。内容如下:
1、对基金经理的要求。兴趣、勤奋、专注是对任何成功的基金经理的基本要求。
2、调研是成功投资的重要方法。投资是【科学+艺术+调研】的组合,这点我非常认同。
3、分散和集中。集中持有优质股票是成功投资的关键,而优质股票大多来自被市场忽略的优质公司。过度分散有可能超出能力圈,除非你像林奇那样,超级无敌勤奋,快速扩大能力圈和信息渠道。
4、如何应对投资上的恐惧。把大的逻辑想透彻,然后一步步往下推,从行业到公司,从公司到股价,这样才能够有效克服这种恐惧。甚至能够做到别人恐惧时自己贪婪。
5、投资不应该有严格的条条框框。有人说只投消费品,有人只投小盘股。这些都是自己给自己造一个监狱,永远没有办法成为伟大的投资者。林奇从不主动回避哪类股票,不仅有小盘股而且有蓝筹股,不仅有消费股也有周期股、科技股等,不仅有股票,而且有债券,只要是对的,都可以投资。
6、选行业和选个股。当行业选定以后,个股较为随意。当个股选定以后,行业就不再那么重要。
7、美国股票市场投资标的足够多,有更多挖掘的空间,因此挖掘个股非常重要,这也是林奇能够实现出色业绩的基础。中国股票市场投资标的较少,个股和指数同涨同跌,判断大的趋势非常重要,这是两国资本市场之间的重要区别。
8、巴菲特和林奇。两者都是强调基本面投资,巴菲特更集中,看得更远,林奇较分散,相比巴菲特看得较短。林奇的平台是公募基金,巴菲特的平台是个人控股的上市公司,资金性格和投资约束都不一样。为追求短期业绩,林奇的过度劳累使得他没办法长期从事职业投资,而巴菲特由于集中持股和完全授权,则相对轻松,成为资本市场常青树。
9、投资大师们的方法在中国的应用。生搬硬套投资大师的技巧和理论,有时可能会弄巧成拙,一定要结合中国本地资本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点思考。
很显然,彼得·林奇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仅是他的出色业绩,更是他的独特风格和超乎寻常的勤奋,如同一颗盛开的樱花,无比美丽却较为短暂。
本文作者介绍:
【薛冰岩: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本科、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MBA。现任深圳市晟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崇尚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以基本面为基础进行投资决策。联系方式:电邮1458681231@qq.com,微博:http://weibo.com/xuebingyan2011,微信号:冰岩话投资。】